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党的十九...
  • [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两个确立”为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政治、组织以及舆论基础。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不同历史时期,我们要重点弄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两对关系。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地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 李慎明
  • 全文[ PDF 2217150.0 MB ] 2022.2(7):3-20  共有 618 人次浏览
  •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政治保障
  • [摘要]一、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保障三、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政党制度
  • 政武经
  • 全文[ PDF 419012.0 MB ] 2021.1(6):9-11  共有 1313 人次浏览
  • 历史政治学的功能分析
  • [摘要]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引发了中国政治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研究路径的历史政治学不但具有客观的分析主义特征,而且和其它政治理论的研究路径一样,还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特征。历史政治学首先回答了政治理论的知识来源问题,从而为建构中国自主性政治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基于政治学取向的政治史研究有助于避免因“文化转向”而导致的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这意味着历史政治学研究既追求“真相”也关怀“真理”。历史政治学的知识功能自然有其政治实践价值,那就是为治国理政提供历史解释与现实论述,并为认识合法性政治提供一套不同于理性人假设的历时性方案。
  • 杨光斌 释启鹏
  • 全文[ PDF 1369.0 MB ] 2020.1(5):10-20  共有 862 人次浏览
  • 检验真假民主的试金石
  • [摘要]真假民主的区分要看投票权的真实性,更要看参与权的广泛性;要看选举中的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承诺的实现;要看政治程序和规则性,更要看制度和法律的执行性;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的民主性,更要看权力的人民制约性。那种选举时朴朴实实、选举后各种政治权利不断得以实现的政治是真民主;那种在选举时感觉神圣、选举后神圣权利得到切实实现的政治是真民主;那种在票箱前让你有庄严感觉、离开票箱后让你无限幸福的政治是真民主。
  • 辛向阳
  • 全文[ PDF 784623.0 MB ] 2022.1(7):10-15  共有 1052 人次浏览
  • 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
  •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民主的最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首先是人民民主,致力于支持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含着权力和权利两条基本线索,人民群众既可以在政治生活中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也能够在基层社会事务中实现充分的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着全过程人民民主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是我国形成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取得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保证了人民群众在各项重大决策的出台过程中享有全链条参与的民主权利。
  • 张君
  • 全文[ PDF 932618.0 MB ] 2021.4(6):11-17  共有 1075 人次浏览
  • 中国政治学自主自强是大势所趋
  • [摘要]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映和知识结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与经济强劲发展和综合实力相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还有很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还存在着八个方面的不足和短板,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我们迫切需要用符合中国实际的知识话语和学术逻辑去解释中国国家的发展现实,发展中国学术,弘扬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构建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 张树华
  • 全文[ PDF 880787.0 MB ] 2021.1(6):12-17  共有 1008 人次浏览
  • 公众的政府满意向政府信任的转化分析
  • [摘要]政府满意是公众评价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政府信任则是公众确认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合法性的心理体现。经验感知认为,政府只要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就能使得公众满意,而只要使得公众满意,自然可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巩固和发展政府治理绩效。但事实上,公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和信任具有内在的结构性,而公众的政府满意转化为公众的政府信任,也受到多重变量的制约。本文基于对公众政府满意与政府信任的理论分析,运用三个县的抽样调查数据,确认了公众政府满意转化为公众政府信任的重要影响变量,验证了这些变量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证明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满意和政治效能感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条件意义,并据此阐述了其对于我国政府增强公信力和推进治理变革的启示。
  • 王浦劬 孙响
  • 全文[ PDF 1229.0 MB ] 2020.3(5):13-25  共有 817 人次浏览
  • 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
  •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共同富裕需要体现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是指通过矫正和补偿制度性因素导致的不平等,让全体人民有机会、有能力均等地参与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现实任务、长期任务,需要在制度设计上遵循激励相容和制度匹配的原则。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政策议程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优化资源和机会分配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
  • 郁建兴 任杰
  • 全文[ PDF 1958774.0 MB ] 2021.3(6):13-25  共有 1027 人次浏览
  •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家户功能及中国经验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
  • [摘要]家户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国家治理的基石。中国社会具有家户底色,家户的底色决定和影响着国家治理。具有家户底色的中国与个人主义的欧美很不相同,家户承担了很多本应由国家承担的社会功能。国家与家户在社会功能上有分工,也有合作。家户承担着最“私域部分”的社会功能,国家承担着最“公域部分”的社会功能,家户无法解决的社会功能就由国家承担。在国家不在场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主要取决于家户的规模和家户的治理能力,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与家户规模、家户治理能力呈正向关系。在国家在场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则取决于国家治理能力和家户治理能力,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与家户的治理能力呈正向关系,与国家治理能力呈反向关系。因此,国家要根据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家户的治理能力,及时调整家户和国家承担功能的份额和负担比重,合理处理家户的社会功能和国家的家户功能的关系。
  • 邓大才
  • 全文[ PDF 1533.0 MB ] 2018.4(3):13-25  共有 706 人次浏览
  • 数字治理生态:数字政府的理论迭代与模型演化
  • [摘要]第四次科技革命对国家治理发挥着“破坏性创设”效应,掀起了一场全球数字政府改革的“社会实验”。基于数字政府实践,学界从技术治理、数据治理、平台治理、虚拟治理等视角阐述了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要素、机制和模式。伴随着数字政府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数字政府已经超越单一领域发展阶段,迈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发展阶段。本文在厘清数字政府理论迭代的基础上,从“全景视角”提出“数字治理生态理论”以阐述数字政府建设进入协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范式。数字治理生态从生态论视角理解政府数字化转型,强调治理体系的系统化、治理主体的包容性、治理资源的共享性。数字治理生态蕴含数字治理主体和数字治理资源两大内生关联的要素系统,发挥着汇聚多元治理主体、共享数字治理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构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协同演进的生态系统,实现包容性、协同性、智慧性和可持续性等治理价值。
  • 孟天广
  • 全文[ PDF 1730776.0 MB ] 2022.5(7):13-26  共有 581 人次浏览
  • 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 [摘要]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制度链条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居于根本性重要地位、具有全局性重要功能,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彰显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确保人民主权的重要制度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制度载体的民主选举,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有效路径和根本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民主立法、实现良法善治的重要制度载体。通过民主立法促进科学立法,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首要环节和根本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强民主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重要制度载体。充分发挥人大民主监督功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防止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重要措施和根本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内在地要求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有机融合起来,实现“重要制度载体”和“重要制度平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包心鉴
  • 全文[ PDF 1182537.0 MB ] 2023.1(8):13-23  共有 448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政党治理生成的时空语境
  • [摘要]在当今政党政治时代,推进政党治理、实现政党善治是各国政党面临的共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政党治理生成的历史逻辑及其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战略意义,就要首先明确中国特色政党治理产生的时空语境:首先,政党在古代君主时代与现代政党时代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彰显了中国特色政党治理在当代中国政治情境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其次,中西方不同政党类型和政党制度下的政党治理具有迥然不同的治理逻辑与治理成效,中国共产党主要依靠基于高度自觉和主体理性的自我革命实现政党善治;最后,处于现代复杂性执政环境,政党要自觉引入政党治理先进理念,系统科学构建中国特色政党治理体系,增强党的适应性变革能力。作为服务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蕴含着深刻的工具理性意蕴与主体自觉,推进良好的政党治理是政党引领民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
  • 柳宝军
  • 全文[ PDF 1474282.0 MB ] 2022.4(7):14-24  共有 469 人次浏览
  • 试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能力基础——兼论规划治国与规划治党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主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何以可能?正如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政党长期执政提供制度依据,社会主义制度为共产党长期执政也提供了制度前提,然而,仅有制度依据也不能保证党的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找到人民共同意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计划)有阶段有步骤地实现这些共同意愿和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能力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初心使命、党的代表功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成功实践也表明,“最大公约数”政党能够成为当今世界政党类型学的一种定义和选择。
  • 祝灵君
  • 全文[ PDF 1742924.0 MB ] 2022.3(7):14-22  共有 604 人次浏览
  • 当代世界民主治理的主体复合体系
  • [摘要]当代国家治理越来越体现为民主治理。民主治理吸纳了包括国家主体在内的各种主体,包括公民、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企业等,这就构成了民主治理的多元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形成了民主治理的复合体系。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网络治理、系统治理、合作治理、协同治理等治理模式的出现都是基于国家治理主体复合的结构,使得现代民主治理越来越体现为主体复合的体系。民主治理的主体复合体系加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同时,直接影响到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结构、规则、机制,应该在加强合力的同时防止治理的碎片化和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 佟德志
  • 全文[ PDF 1197.0 MB ] 2020.6(5):14-23  共有 690 人次浏览
  • 道德理性与德性政治浪漫主义形态
  • [摘要]德性政治浪漫主义作为政治浪漫主义的一种具体形态,主要诉求体现为:实现臻美政治愿景的主体、目标、工具、过程均贯穿着美德的主宰和迸发的内在动力,其特征呈现为主观认识的空想化、客观实践的狂热化、行为结果的悖论化。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形成与历史中的道德理性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道德理性的内核奠定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道德理性的主张支撑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诉求,道德理性的思维特征建构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认识论,道德理性的行为准则供给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实践模式。
  • 张明军
  • 全文[ PDF 970148.0 MB ] 2021.2(6):14-20  共有 777 人次浏览
  • 自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秩序及中国调适
  • [摘要]政治传播秩序系政治秩序与传播秩序有机耦合而成。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秩序变革呈现出新图景:“传-受”关系角色融合,信息流动立体对冲,“权势”格局去中心化,“节点”移位流程再造,线上线下双层互动,参与沟通机制转向,情感意见高度聚合,政治目标共生共享,文明契合价值转化,总体模式类型蜕变。应对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秩序变革,中国应做出主动调适:确立政治传播秩序由“一元主体”主导到“多元主体”共享的总体理念;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秩序要求贯通到政治传播新秩序的建构中;更新对政治传播“内容”的理解,扩充“政治信息”的内涵和包容量;释放政治信息的生产权和传播权,激活政治传播秩序中媒体的独有能量;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传播秩序的优势,为全球政治传播新秩序贡献中国经验。
  • 荆学民 于淑婧
  • 全文[ PDF 1637.0 MB ] 2020.2(5):14-26  共有 784 人次浏览
  • 中国之治的深圳样本:一个纵向共演的理论框架
  • [摘要]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纵向共演是解释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重要理论视角。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中央将深圳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期待深圳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互探、互嵌和互惠的基础上,中央通过经济放权、政治授权和社会赋权极大地增强了深圳的自主性,为深圳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发展注入了活力。而深圳则敏锐地识别并捕捉到机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给予了中央超预期的经济绩效、政治合法性和国际影响力等回报,进而获得了中央新的信任、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授权,由此形成了中央持续放权与深圳增量贡献之间正向反馈-双向强化的纵向共演路径。与既有文献侧重政府与市场、地方政府竞争等横向关系不同,央地纵向共演理论不仅为理解中国之治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而且为世界范围内的治理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倪星 郑崇明 原超
  • 全文[ PDF 1761.0 MB ] 2020.4(5):15-26  共有 1916 人次浏览
  • 构建反支配的权力体系:关于权力反腐败理念的新阐释
  •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无论腐败行为还是反腐败行动,都是在既定的权力关系网络中实施的,都需要通过生产、激活或运用相应的权力才能实现。从权力的角度分析,那种导致腐败行为的权力与实施反腐败行动的权力具有本质差异,前者属于支配性的权力,后者属于反支配的权力。在这种意义上,腐败是由于某些行动者将其职权异化为自身控制的支配性权力以谋取私利而导致的,反腐败则是党和政府动员和整合各种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资源构建起反支配的权力体系,生产、激活和运用反支配的权力,以预防和惩治那种导致腐败行为的支配性权力。在反腐败过程中,反支配的权力既不同于多元化的权力,也不同于分权制衡的权力机制,它是具有强制性的,需要在行动者心中塑造出反支配的认知、偏好与价值信念,协调政治体制内的反支配机制与其外部的反腐败诉求之间的关系。
  • 彭斌
  • 全文[ PDF 1434.0 MB ] 2020.5(5):16-26  共有 615 人次浏览
  •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实质及危害
  • [摘要]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和教训十分复杂,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公开性”为突破口,以否定列宁、斯大林等苏共领袖为切入点,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全面否定苏共与苏联的历史,全面否定苏军的历史,结果把苏联共产党、人民以及军队的思想搞乱了,为敌对势力趁乱瓦解苏军、苏共和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教训极其深刻。
  • 汪亭友
  • 全文[ PDF 1720085.0 MB ] 2021.5(6):16-27  共有 1322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